近日,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宣布在现行的国际标准时间—协调世界时(UTC)时间2012年6月30日午夜加一闰秒(即北京时间2012年7月1日早8点),当天23:59:59的下一秒记为23:59:60,然后才是第二天的00:00:00。
闰秒是为让原子钟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周期保持一致,而额外增加或减少的秒数。1884年,国际上确定以地球自转运动来计量的时间作为国际标准时间,称作世界时。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基于原子振荡的原子时,其准确度和稳定度均超越了世界时,但其与地球的自转不关联。随着时间的迁延,世界时和原子时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1972年,一种折衷的时间尺度—协调世界时(UTC)应运而生,取代世界时作为国际标准时间。UTC采用原子时的秒长,而时刻通过增加1秒或减去1秒(正闰秒或负闰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就是闰秒。1972年至今共闰秒24次,上一次闰秒是2008年12月31日。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长短波授时系统负责我国标准时间和标准频率的产生、保持和发播工作。长短波授时系统时间基准实验室将在北京时间2012年7月1日7时59分59秒和全球同步进行闰秒调整,届时会出现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同时,系统将把调整后的标准时间通过长波、短波、低频时码、互联网和电话等手段发播出去,接收时码信号或信息的用户,届时将自动进行闰秒校时。
【闰秒之争】
由于“闰秒”的调整客观上导致了时间的不连续,会对通信、无线电导航等某些应用造成一定影响。近年,美国、法国等一些国家向国际电联提出取消“闰秒”,而中国、英国等国反对取消闰秒,理由是:当前的UTC系统和闰秒调整运行正常;带有闰秒的UTC满足了民用时标的基本要求,它使民用时间与太阳的可视活动保持关联;各国在很多已部署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闰秒设置的大量投资,废除闰秒代价昂贵;现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内部同时使用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两个系统可轻松转换,避免了因闰秒对系统运行造成中断;而凡涉及星际导航、空间活动由于涉及坐标系问题,则更需要在现行国际标准时间框架下进行。
长短波授时系统负责我国标准时间和标准频率的产生、保持和发播工作,国家授时中心作为我国对口国际电信联盟时间频率工作组组长单位,就UTC修订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报国际电信联盟国内对口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代表我国于2008年和2009年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建议书,认为现行UTC系统可以较好地满足应用需求,暂时没有修改的必要,在中国也没有收到用户有关闰秒带来不便的报告。
2012年1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全会(RA)上,未能就废除“闰秒”达成决议。会议称这一课题仍需继续研究,留待2015年国际无线电大会再做定夺。这一结果完全符合我国对闰秒存废的观点,我国建议书的立场也赢得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长短波授时系统信息员赵晓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