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开工暨新技术基地建设奠基仪式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出席并共同启动开工按钮。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江绵恒出席奠基仪式并讲话,他指出,今天举行上海浦东科技园开工暨新技术基地建设奠基仪式,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具体行动。以此为基础,打通原始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的价值链,围绕国家安全、人口健康、资源环境等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系统的科技解决方案,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的科技解决方案。
上海市市长韩正出席奠基仪式并代表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对中国科学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开工暨新技术基地建设奠基表示祝贺。他说,浦东科技园的建设,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必将为推动上海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008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的协议》,决定合作共建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进一步推动中科院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上海“科教兴市”战略和“聚焦张江”战略相结合。“浦东科技园”规划用地 105公顷,规划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一期建设项目包括新药创制平台、新技术基地以及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南方设施等,总投资13亿。“浦东科技园”将与已经落户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光源”,将形成中科院在上海的研发机构与科学平台、学科交叉与创新人才高度集聚的一个新亮点。
据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上海浦东科技园建设总指挥华仁长介绍,浦东科技园以原始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其发展愿景,着力突破传统模式,构建交叉型、集成型、开放型的科技创新平台;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打通科技创新价值链,为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浦东科技园将建立包括新技术创新基地、交叉前沿科学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转移转化基地在内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将把交叉集成创新、转移转化作为发展特色,是“1+10”科技创新基地的典型体现。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表示,新一轮院市合作的重点,就是集成双方优势,合作共建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暨中科院上海高等技术研究院。今天开工建设的新技术创新基地,就是浦东科技园四大创新基地之一,也是浦东科技园率先启动的项目。
据悉,将在浦东科技园部署以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医药技术等为核心领域的新技术创新基地。通过整合资源,开展前瞻性高技术研究和综合集成研发,提升中科院重大关键技术的系统创新与集成能力,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高科技问题,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问题,发挥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2008年12月3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平台及技术保障条件”项目开工仪式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出席并宣布开工。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出席开工仪式,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出席并讲话。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平台及技术保障条件”项目,坐落于上海岳阳园区,新建、改扩建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投资6亿元,是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中,围绕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在生命科学领域布局的重大项目。
据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华仁长介绍,布局在上海市岳阳园区的“人口健康与医药创新基地”,就是中科院立足我国人口、营养与健康等领域发展,围绕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在长三角地区重点建设的人口健康与医药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10”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创新二期、三期的探索与实践,中科院已经在上海形成了以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为主体、以生命科学、人口与健康、新药创制等领域的关键科学技术为牵引,在更大范围内调动资源、部署前沿增长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集群能力的创新基地,成为我国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最重要的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之一,为上海乃至国家的生命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成就。
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三期工程中,根据我国人口、营养与健康等领域发展的战略需求,并紧密围绕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在长三角地区重点建设人口健康与医药创新基地,生命科学项目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科院院长陈晓亚指出,该项目主要面向我国人口与健康的重大科技需求,建设生命科学综合研究平台,为与法国、上海市三方共建的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与德国马谱学会共建的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健康科学研究所等研究单位在感染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医学、营养学、计算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开展研究提供技术保障条件和实验设施,为形成开放共享技术的疾病系统生物学平台创造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建成后将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为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控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这是我国一个具有生命学科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基地”。
“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平台及技术保障条件”项目是中科院和上海市科教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已被列入2009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有关专家认为,它的建成将与现有的基础设施和科研生产条件相配套,在上海形成国更加完善的硬件条件和科研环境,有利于更好地引进国际一流研究人员,对迅速提升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水平,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健康、营养以及创新药物的研究提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科教基础设施条件,为上海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战略的实施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浦东科技园2008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这一由中科院与上海市“院市合作”建设的项目建成后,将为中科院增添新技术创新基地、医药与生物技术创新基地、交叉前沿科学研究创新基地和致力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教育基地等四大创新基地。
据介绍,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规划用地面积约105.5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88.6万平方米。2008年9月,中科院与上海市政府签订《关于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的协议》,决定合作共建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进一步推动中科院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上海“科教兴市”战略、“聚焦张江”战略相结合。
作为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四大创新基地中最先启动的新技术创新基地,包括新技术基地、新药创制技术保障条件建设项目和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总投资13亿元。其中新技术基地将在信息技术、能源与环境技术、新材料和空间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前瞻性高技术研究和综合集成研发,提升重大关键技术的系统创新与集成能力,解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新药创制技术保障条件建设项目,包括从靶标研究和确证、新药发现到新药开发配套齐全的系统研发平台,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新药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重大疫病防治药物的研制。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将以先进的大型设备为基础,包括规模化蛋白质制备和结构分析,蛋白质核磁分析、动态分析和定量分析,分子影像和数据库等系统,建立一个国际先进的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