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30日 星期

用户成果|基于原位-ATR-FTIR技术在石墨烯量子点助力高效人工光催化过氧化氢合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时间 : 2025-03-25     

近日,上海大学岳东亭副研究员团队在光催化合成H2O2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光催化剂——APF-GQDs(石墨烯量子点负载氨基苯酚甲醛树脂),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该催化剂在纯水+饱和O?体系中,3小时H2O2产率高达2934 μmol·g-1,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更令人惊喜的是,其表观量子效率(AQE)高达12.9%420 nm),太阳能到化学能转换效率(SCC)达到1.14%,远超大多数现有光催化剂,该成果以“Assembl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 on Aminophenol-formaldehyde Resin towards Efficient Artificial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eroxide Synthesis”发表于《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期刊上。该工作在原位红外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得到了BL01B线站工作人员的支持。

利用无金属催化剂生产人工光催化过氧化氢(H2O2)作为无机光催化剂的替代策略,由于其经济性、高稳定性和安全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酚醛树脂作为一种非金属有机聚合物,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耐酸性和热稳定性。石墨烯量子点(GQDs)作为一种有前途的零维材料,具有丰富的氧功能基团、可调谐的带隙、强可见光吸收和优异的光稳定性,能够与光催化剂结合,增强光催化性能。因此,本研究通过缩合和聚合过程将GQDs组装到氨基苯酚甲醛树脂(APF)中,形成APF-GQDs,并能催化水氧化反应和氧还原反应生成H2O2。在GQDs的帮助下,APF-GQDs表现出比原始APF更强的光吸收能力、更窄的激子解离带隙,光电子的分离和转移效率更高,大大促进了H2O2的合成(420 nm的表观量子效率为12.9%,太阳能到化学能转换效率达到1.14%)。

1 (a) APF-GQDs的合成过程,(b) APF-GQDsSEM(c) TEM, (d)(e) HRTEM图像,(f) APF-GQDs的化学结构,(g) GQDs的拉曼光谱,(h) APFAPF-GQDsFTIR光谱(黑色曲线)和APF-GQDs(红色曲线),(i) C 1s的高分辨率XPS光谱。

传统光催化研究往往依赖终产物的定量分析,难以直接观察反应过程中的分子变化。而时间分辨原位红外结合衰减全反射(ATR)技术能够在反应进行时实时跟踪催化剂表面的吸附物种变化,从而揭示H2O2合成的动态机理。ATR模式下,将APF-GQDs均匀填充至4 mm厚、包含10次反射ZnSe晶体的水平ATR HATR)槽板内进行原位分析。红外光在催化剂表面穿透纳米至微米级的深度,使得测试结果更加聚焦于催化剂的活性中心,这使得APF-GQDs的电子转移行为、O2活化路径以及H2O2生成过程的特征信号得以清晰展现。研究团队利用原位红外(in situ FTIR)结合水平衰减全反射(HATR)技术,揭示了APF-GQDs优异性能的深层机理,探究其氧还原途径(ORR)生成过氧化氢的中间态物质变化。通过位于1098 cm-1˙O21305 cm-1˙OOH振动吸收峰的捕获,进一步证实了2电子转移的ORR路径机理(图2)。

2 aAPF作用下的H2O2产率(bH2O2光合成过程中APF-GQDs的原位ATR-FTIR光谱(cO210分钟光照射下通过EPR捕获检测(dGQDs修饰的APF光催化产H2O2机理图

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5/ta/d4ta08165j/unauth#fn1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4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010-6859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