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9日 星期

用户成果|揭示免疫检查点LAG3活化新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时间 : 2025-03-25     

2025317日,上海科技大学王皞鹏、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Dario Vignali、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孔燕及百济神州沈志荣团队合作,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Ligand-induced ubiquitination unleashes LAG3 immune checkpoint function by hindering membrane sequestration of signaling motifs”的研究文章。该研究首次阐明了免疫检查点LAG3受体激活的分子开关机制,并开发了基于功能性生物标志物的疗效预测体系,为靶向免疫检查点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免疫检查点是T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肿瘤可通过激活这些受体来抑制T细胞功能,从而实现免疫逃逸。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解除这种抑制作用,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响应,相关研究曾获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继PD-1CTLA-4之后,LAG3靶向药物于2023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第三个获批的免疫检查点药物,标志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又一次重要进展。与其他免疫检查点疗法类似,LAG3免疫疗法的临床响应率仍然不高,仅有部分患者从中获益。如何精准筛选可能获益的患者群体成为当前急需突破的临床瓶颈。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对LAG3的作用机制有深入的认识。然而,自1990LAG3被发现以来,其配体结合如何触发LAG3受体活化的分子机制一直不清楚,成为困扰该领域多年的关键科学问题。

 

为探究LAG3受体的激活机制,研究团队利用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质谱系统对LAG3蛋白的翻译后修饰(PTM)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bottom-up的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胶内酶解和质谱数据的采集分析等工作,发现LAG3受体结合配体后,其K498位点发生快速多泛素化修饰。这种泛素化修饰不会介导LAG3的降解,反而对LAG3的功能具有关键调控作用。


1. 配体结合触发LAG3 K498位点泛素化修饰

LAG3近膜区富含碱性残基信号基序(Basic residue Rich Sequence,又称BRS基序),紧随其后的是关键信号域FSALE以及泛素化位点(图2A)。为了探究LAG3免疫抑制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依托蛋白质设施核磁系统Bruker 900 MHzBruker 600 MHz仪器,检测了LAG3胞内区与膜脂的相互作用。为进行互作检测,研究人员合成了包含FSALEBRSLAG3 N端胞内区(LAG3-NCR, R475-K498)以及胞内区全长(LAG3-FL)的两种多肽;质膜双层类膜体系选用了bicelle体系,组分分别为模拟生理脂质组成的PMLCplasma membrane-like composition30% POPS, 10% POPG, 60% POPC)以及中性的POPC单一组分。源于LAG3-NCRW478的芳香环荧光发射光谱(AFE)显示,包含BRS基序的LAG3-NCRLAG3-FL两种多肽均与酸性PMLC bicelle互作而与POPC bicelle无互作(图2A-B)。作为核磁样品,研究人员合成了仅对关键信号域FSALE中的F483L486进行13C15N选择性标记的多肽,测定了多肽在bicelle体系的15N-HSQC发现。与溶液中的15N-HSQC相比,LAG3-NCRLAG3-FL两种多肽的F483L486PMLC bicelle中均显示信号峰化学位移变化和/或峰强减弱,而在POPC bicelle中则几乎无变化,因而同样确认了LAG3胞内区与酸性脂质的特异性互作(图2C-D)。为了检测关键信号域FSALE在脂质双层的位置,研究人员测定了带有过滤掉分子内NOE信号功能的13C-filtered NOESY谱图(图2F),旨在检测多肽与脂质分子之间的分子间NOE信号。图2E展示了F483的芳香环侧链信号,图2F展示了芳香环侧链与脂质分子酰基氢之间的NOE信号(化学位移1.3 ppm的位置),这些结果表明FSALE包埋在bicelle脂双层的疏水区。随后,研究人员制备了LAG3-NCRubiquitinUB)的融合蛋白,测定了该融合蛋白与LAG3-NCR多肽在PMLC bicelle中的荧光偏振。结果显示,融合蛋白的荧光偏振值与LAG3-NCR多肽相比明显减弱,表明LAG3的泛素化妨碍了LAG3的膜结合,将LAG3从膜上释放了出来,使其处于开放构象,从而对其功能进行调控。综合上述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由泛素化介导的"埋藏-释放"动态调控机制,由此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受体活化方式。


2. 核磁实验揭示LAG3胞内信号区包埋在膜脂双层内

研究人员依托动物设施,MC38B16等小鼠肿瘤模型中,研究证实泛素化缺陷型LAG3显著削弱肿瘤免疫逃逸能力,凸显该修饰在LAG3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核心作用。基于上述机制,团队创新开发了功能性生物标志物,其检测值在治疗获益组较非获益组提升达51.7倍(p=0.0379),显著优于传统表达水平标志物(仅6.5倍差异且无统计学显著性,图3)。这一突破为LAG3靶向治疗的精准患者分层提供了全新工具。

3. 表征LAG3功能的生物标志物可预测LAG3药物疗效

综上,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泛素化介导的LAG3动态调控新机制,还开发了新型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为基于LAG3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临床应用前景。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199-0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4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010-6859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