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此,清华大学王定胜、温州大学张剑等研究组通过在Al3+掺杂的MgO纳米片的表面构建单原子Cu位点,显著地提升了烯烃的自由基氢磷酸化反应活性。该催化剂在多种烯烃的氢磷酸化反应中能够以优异的反马氏规则反应选择性(99%)进行,反应的TOF达到1272 h-1,性能比以往的Cu/MgO性能提高了6。
结合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了掺杂的Al3+在MgO中诱导形成丰富的Mg2+空位,可以用于稳定Cu单原子,而这种Cu单原子能够提高生成膦酰基自由基的反应速率。
在研究过程中,该团队借助合肥光源软X射线磁圆二色站(BL12B)的同步辐射软X射线吸收谱表征研究了Al掺杂前后的MgO的电子结构。从图1a所示的O K-edge图谱可以看出Al掺杂后的MgO的O-Mg(534和540 eV)强度增大,且出现了新的O-Al(532 eV)相互作用。这反映了由于Mg2+空位的形成,O的未占据态密度较高。结合EPR表征中MgO(Al)的O空位浓度并没有明显变化,可以得出在MgO中掺杂Al3+可以产生适当的Mg2+空位作为Cu 单原子的锚定位点。这一研究成果将提高我们对设计高效烯烃氢磷酸化催化剂的认识,相关成果以“Al3+ Dopants Induced Mg2+ Vacancies Stabilizing Single-Atom Cu Catalyst for Efficient Free-Radical Hydrophosphinylation of Alkene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
图1. (a) MgO(Al)和MgO的O K-edge XANES谱图。 (b) MgO(Al)和MgO的EPR谱图。 (c)Cu单原子在不同MgO表面的吸附能。 (d) Al掺杂MgO表面在Cu单原子吸附前后的Bader电荷分析。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2c0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