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9日“LAMOST小系统验收会”在北京召开。中科院基础局组织了国内天文、天文仪器、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及管理科学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的“小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综合评估。测试专家组于6月18日和6月28日到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进行了现场测试和考察。验收专家组听取了LAMOST项目工程指挥部的研制报告、测试专家组的测试报告,审阅了相关技术资料。专家组认为:“LAMOST小系统的光学质量完全达到了指标要求-星像的80%光能量集中在2角秒直径的圆内,3度视场内具有良好的星像;小系统的多目标光纤光谱系统基本达到预定目标,系统工作正常;望远镜、光纤、光谱仪和CCD相机所组成的观测系统,集成情况良好;LAMOST小系统的任务已经完成。LAMOST小系统的研制成功证明项目总体方案是正确的,技术和工艺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组织管理水平,培养了人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LAMOST系统的完全建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意通过验收。”
LAMOST的“小系统”包括3米口径的镜面,250根光纤和一台光谱仪,以及LAMOST完整的机架、跟踪和控制系统。LAMOST小系统的成功是该项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小系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项目建设的所有关键技术难点已被攻克,尤其是国际领先的薄镜面及拼接镜面的主动光学技术和并行可控式光纤两项新技术的成功,为项目建设的全面成功铺平了道路。
LAMOST项目是建造一架我国自主创新设计、在技术上非常有挑战性的大型光学望远镜,在多项技术上走在国际前沿,是有望获得世界瞩目科学成就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望远镜类型(大视场兼大口径望远镜),打破了大视场望远镜不能兼有大口径的瓶颈,被国际上誉为“建造地面高效率的大口径望远镜最好的方案”。它在世界上首次在一块大镜面上同时应用薄镜面(可变形镜面)主动光学技术和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首次实现六角形的主动可变形镜面;首次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首次应用4000根光纤的定位技术(目前同类设备仅640根光纤)。LAMOST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主镜口径等效圆直径为6米),将成为国际上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将使人类观测天体光谱的数目提高一个数量级(至千万量级), 使我国在大视场多目标光纤光谱观测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LAMOST将对人类认识宇宙的起源、星系的形成与演化、银河系的结构、恒星的演化等诸多的研究领域作出重大的贡献。在建设LAMOST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大大的推动了我国在光学仪器的制造、精密机械、电子技术、海量数据处理等技术科学领域的发展,并为我国正在预研的下一代30-100米极大光学/红外望远镜、为我国的科研、生产和国防建设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储备。2007年3月,欧洲南方天文台42米极大光学红外望远镜的项目科学家和项目经理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参观LAMOST后说:“中国已完全有能力独立研制极大望远镜”。
LAMOST项目的建设,不仅是中国天文界也是国际天文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承载着天文学家的期待和项目组全体成员的艰辛努力。小系统的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极大鼓舞了项目建设人员全面按时完成项目建设的信心。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里,LAMOST项目将在目前小系统的基础上将两块大镜面的子镜数扩展至24和37块,将光纤数扩展至4000根,将光谱仪数量扩展至16台,从而实现LAMOST项目的全面建成。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LAMOST项目管委会主任白春礼、中国科学院李志刚秘书长、基础局局长李定、基建局局长孔繁文、南京分院院长严寿宁、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LAMOST科技委主任王绶琯院士,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王东进和国家天文台有关领导等出席了验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