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LAMOST望远镜
LAMOST落成典礼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举行(081016)
时间 : 2008-10-16     

2008年10月16日,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迎来40周年诞辰,同时举行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项目)的落成典礼。中科院常务副院长、LAMOST工程管委会主任白春礼在致辞中指出,LAMOST是由国家投资2.35亿建成的重大科学工程, 是目前我们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最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项目之一。LAMOST的建成和投入观测,将使我国具备世界领先的主动光学技术和多目标光谱观测能力;将为我国天文学研究增添高水平的观测设施和平台;将为我国在宇宙大尺度结构、银河系结构、暗能量等相关领域的重大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技术支撑。经过天文科技工作者今后若干年的努力,必将会取得一批新的对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科学成果,LAMOST也将因此而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中既有国际领先的科学目标、又有独创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创新的典范之作。这将对提高我国科学家的自信心,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从跟踪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长久的示范作用。

LAMOST完全由我国自主创新设计和研制,1996年7月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正式启动,1997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项目建议书,2001年9月正式批准开工建设,至2008年8月底完成了全部硬件安装,并开始进行试观测。目前望远镜的各项指标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设计要求,在调试过程中单次观测可同时获得3000多条天体光谱的能力。LAMOST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也是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它的研制成功使我国的大规模光谱观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光学光谱包含着遥远天体丰富的物理信息,大量天体光学光谱的获取是涉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诸多前沿问题的大视场、大样本天文学研究的关键。但是,迄今由成像巡天记录下来的数以百亿计的各类天体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约万分之一)进行过光谱观测。LAMOST作为天体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将突破天文研究中光谱观测的这一“瓶颈”,成为最具威力的光谱巡天望远镜,是进行大视场、大样本天文学研究的有力工具。LAMOST对上千万个星系、类星体等河外天体的光谱巡天,将在河外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研究上,诸如星系、类星体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等的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对大量恒星等河内天体的光谱巡天将在河内天体物理和银河系的研究上,诸如恒星、星族和银河系的结构、运动学及化学等的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结合红外、射电、X射线、γ射线巡天的大量天体的光谱观测将在各类天体多波段交叉证认上作出重大贡献。

LAMOST是一架视场为5度横卧于南北方向的中星仪式的反射施密特望远镜,在其反射施密特改正镜上同时采用了薄镜面主动光学和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以其新颖的构思和巧妙的设计突破了世界上光学望远镜大视场不能同时兼备大口径的瓶颈,使我国的主动光学技术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并行可控式光纤定位技术解决了同时精确定位4000个观测目标的难题,也是一项国际领先的技术创新。LAMOST作为国家大型天文设备,将向国内外天文界开放,并积极探索开展国际合作。

参加落成典礼的还有LAMOST发起人之一苏定强院士,LAMOST国际评估专家组组长理查德·艾利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刘艳荣、兴隆县领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