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天文台霍志英副研究员和合作者在利用LAMOST巡天开展的银道面背景类星体搜寻工作中,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团队在LAMOST DR10数据中证认出1982个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其中1338个为新发现,团队对这些背景类星体的性质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类星体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之一,其发现已有60余年。天文学家一直致力于发现更多的类星体,用于研究宇宙中各类热点问题,包括宇宙大尺度结构、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宇宙再电离过程,以及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等。
目前光谱证认的类星体已有80多万个,基本分布在南北银冠区域,而银道面区域的背景类星体由于前景的高消光和高恒星密度,一直是类星体搜寻的“无人区”。然而银道面区域的背景类星体有着极为特殊的研究价值,一是可以作为研究其视线方向上前景星际介质和星系际介质化学和运动学性质的绝佳探针;二是低银纬的类星体将填补已知类星体样本在银道面区域空间分布上的稀缺,补充和完善天体测量参考架,用来精确测量前景银河系恒星以及子结构的自行。
自2017年LAMOST二期巡天开始,该研究团队启动了低银纬区域背景类星体的的搜寻工作。类星体候选体来自于国际上Pan-STARRS1和WISE的光学和红外数据,依据类星体的颜色和光变特性选出。在这项工作中,团队基于LAMOST光谱巡天观测,从DR10数据中证认了位于银纬|b| ≤ 20度以内的1982个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其中1338个为新发现。大多数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分布于银经90-240度范围内,这主要是因为这一区域非常适合LAMOST在最佳观测季节(冬季)开展观测(如图1所示)。银纬|b| ≤5度以内的背景类星体发现很少,这主要是受到前景高消光和高恒星密度污染所致。这些银道面背景类星体的星等范围大多集中在i-波段18.0-19.5等之间,星等峰值在19.0等。大多数背景类星体的红移介于0.3~2.5之间,红移分布的峰值在1.5左右(如图2所示)。该研究成果揭示了从光谱巡天在银道面区域,这一类星体搜寻“无人区”中搜寻背景类星体的潜在空间以及将来研究、应用这些类星体的光明前景。
这一研究在LAMOST三期巡天(2023-2027)中仍在继续,我们期待经过新的一轮五年巡天后,更多的银道面背景类星体被发现,并应用于相关科学研究。
该成果以“Finding Quasars Behind the Galactic Plane: Spectroscopic Identifications of ~1300 New Quasars at |b|<= 20 degree from LAMOST DR10”为题被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增刊》(ApJS)接收。国家天文台霍志英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与荷兰莱顿大学傅煜铭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黄样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苑海波教授,北京大学吴学兵教授、吕兵博士、吴昊、云南大学刘晓为教授、国家天文台向茂盛研究员、张彦霞研究员、金俊杰博士以及深圳技术大学艾艳丽副教授等共同合作完成了此项研究。该研究受到吴学兵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巡天”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