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实验1”科学考察船,圆满完成2012年度印度洋科学考察任务,安全返回广州新洲码头科考船基地。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党委书记黄良民等所领导以及有关部委领导等到码头迎接全体科考队员和船员,并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
为了获得南海与毗邻海域海洋环境要素和海洋生态要素,解决印度洋相关的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从2010年起在国内率先实施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实验航次,2012年是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实验航次序列的第3个航次。本航次的目的是发挥国内多家高校、科研单位的学科优势和综合研究力量,加强东印度洋海洋现场数据的长期积累,推动重大成果产出,为科学家研究东印度洋海域环境与资源提供现场试验和观测场所,促进海洋科学研究的多学科交叉与整合,加强所内外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东印度洋海洋环境动力变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的长期观测研究,重点解决东印度洋赤道海域和孟加拉湾南部海域的科学问题。
“实验1”科学考察船于2012年2月23日离开广州赴东印度洋海域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历时59天、航程9000海里。
本次考察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参加单位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天津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国家海洋局等科研单位。南海海洋研究所陆钧博士任首席科学家,在全体船员与科考队员的通力配合下,克服海上风浪大、海盗威胁、海洋地震及海啸预警等重重困难,顺利完成这次科考任务。
本次考察取得重要的数据及采样结果:进行了69个站位的CTD观测、全程走航ADCP观测、全程表层CT观测、全程辐射通量观测和自动气象站观测,完成335个站次的XBT投放,布放229个GPS探空气球,投放1个Argos表层漂流浮标;深海采沉积物表层样8次,表层沉积物样品8个,采沉积物柱样8次,采集柱样样品2个,海底热流测量12次,地质拖网11次,微生物表层样29个,大气沉降颗粒(气溶胶)样品100个,表层海水过滤样品48个;开展了浮游生物拖网、浮游植物拖网、叶绿素、流式细胞仪样品采集、今生颗石藻样品采集、生物硅样品采集、稀释法培养实验、今生颗石藻钙化速率测定实验、CDOM样品采集与现场分析。
(实验1科学考察船信息员严圣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