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活动
【科技日报】串起每个链 织成一张网——子午工程团队创新文化建设纪实(120416)
时间 : 2012-04-16     

坚定不移谋创新·文化

●它是空间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它是南北跨度最大、综合性最强的监测链

●它是中科院有史以来第一本针对大科学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灾害性空间天气会给人类的航天、通信、导航、电网、宇航员健康与空间安全等高科技领域的活动带来巨大损失和严重威胁。为减轻和防止灾害性空间天气对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等带来的巨大损失,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各国纷纷把空间环境的综合监测作为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科学领域进行部署。我国的子午工程就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是子午工程的全称。沿东经120度子午线,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沿北纬30度纬度线,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15个监测台站组成的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网络。

工程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建设,教育部、工信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等7个部委共同参与,所属12家单位共同建设,国家总投资1.67亿元。这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得到了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首个启动并建成的大科学装置建设项目。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织和实施单位之一,从1999年开始,中科院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全院工作的重点,并成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五大目标之一。子午工程团队的成员们也不例外,他们将“海纳百川、勇于创新、精准卓越、敢于奉献”的子午精神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

由于子午工程是一个跨单位、跨学科、跨地域监测的多物理参数的大科学项目,在这个项目里,聚集了各个科学领域里的科技人才。12家参建单位中,有科研院所,有大学,有政府职能部门,仅中科院参建的5家单位中,就分属于战略高技术、资源环境和基础研究三大领域。这些单位不但各有分工,其各自的管理方法、工作流程、考核标准也不尽相同;而团队成员中,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研究的人员之间,工作规范、文化理念等也大相径庭。

这群人因为子午工程走到了一起,磨合成了一支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工程建设队伍。

然而子午工程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科院,大科学装置项目虽然不少,但像子午工程这样复杂的大工程还是首次实施。12家单位的调度与管理错综复杂;95台仪器设备分成23大门类,大到外罩直径近50米的非相干散射雷达,小至体积超不过一个普通的家用路由器;15个野外台站,有的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改造,个别的则必须从垦荒开始,一砖一瓦都要自己修建;各个设备运行后,汇集到总体技术组的数据格式各异,五花八门……

面对重重的困难,管理团队迎难而上。项目办公室主任、总经理助理张晓曦带着她的队伍,花了3个月的时间进行调研,最终拿出了一份《子午工程实施及管理计划》。这份厚达60多页的计划书涵盖了从组织机构、工程计划、测试计划,到管理要点及技术规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中科院有史以来第一本、也是最为详尽的专门针对大科学工程编写的项目实施方案。

《子午工程实施及管理计划》诞生后,整个子午工程团队有了统一的“语言”。为了让团队中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尽快学会使用这种“语言”,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项目办公室把工程管理的理念灌输到大家的工程实施之中。与此同时,子午工程建设联合团队还灵活运用管理、技术两条线,一方面在各单位设立子午工程管理小组,调度和统筹共建单位各自负责的野外台站;另一方面,通过总师、副总师、主任设计师等,对空间环境监测系统、数据与通信系统、研究与预报系统三大系统,以及各分系统,乃至每一台仪器设备从技术线进行协调和把关。

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为子午工程铺开了一张“安全网”。最终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创新的管理形式,各参研单位的积极性凝聚在了一起,形成了团结一致的基于科学需求引导的工程建设团队,确保了工程研制中数据质量、数据格式的规范统一以及数据交换的畅通无阻。

在子午工程建设中,科学家们亲自参与仪器的安装调试、联测与联合攻关,不怕野外工作的艰辛,并且从中学到了许多在实验室里没有机会接触的技能。在科研团队的努力下,部分自研设备的性能位居国际先进行列,不同类别的高质量观测数据相互配合,也使得子午工程地基观测的综合性达到了独一无二的全球领先水平。期间,科研人员顺利开展数据应用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学成果。

2011年3月,子午工程无线电设备成功监测到日本大地震后的电离层扰动效应;8月,观测到自2007年以来最强烈的磁暴事件;9月至11月,子午工程利用探测数据开展的空间天气预报、现报或警报工作,为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成功发射提供了大量自主观测数据。

在子午工程团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谈:“设备比人金贵”。观测设备需要建在没有人为电磁干扰的环境,因此野外站点大多位于人迹罕至之处或偏居城市一隅,那里生活条件艰苦,工程人员的身心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地处最北端的漠河观测台站,即使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下,电离层监测设备也要照开不误,野外观测人员就在没有暖气的小屋里坚持操作;在地处最南端的海南,技术人员在夏天最热的月份进山开荒,两条凳子就是一张床,一包方便面就是一顿饭,经过40多天的奋战,VHF雷达终于顺利落户海南。

为了子午工程,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假期、错过了孩子的降生、无暇顾及孩子的上学。然而,所有的辛苦、委屈,在科学数据闪耀于屏幕那一刻,全部释然:“因为这是我们钟爱的事业。”

作为国际上南北跨度最大、综合性最强的监测链,子午工程不仅引来了国际学界的高度关注,也帮助我国科学家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2010年,美国《空间天气》杂志特别刊发了介绍子午工程的封面文章,并盛赞子午工程是一个“雄心勃勃、影响深远、令人震撼”的大科学项目。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主任T.L.Killeen教授则评价称:“未来空间天气领域的进展将更加依赖于全世界科学家的集体努力,而中国的子午工程将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它的贡献将是无法估量的。毫无疑问,子午工程将激励我国科学家进入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

这样的评价,对每一个团队成员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http://www.nssc.cas.cn/xwzx/cmsm/zwgccxwh/201204/t20120423_356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