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活动
【浦东新闻网】上海光源:占据世界第一梯队位置(130420)
时间 : 2013-06-13     

上海光源,坐落在张江的美丽“鹦鹉螺”。4月19日,它收获了一份大礼——获评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作为我国迄今建成的规模最大的科学装置,它有一个新的梦想:催生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在“鹦鹉螺”的内部,接近光速运动的电子在432米周长的环形加速器中,昼夜不停地向周边的光束线实验站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就像一台“超级X光机”和“超级显微镜”,帮助人们研究和分析微观世界。
  上海光源是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而同步辐射是研究蛋白质结构最精细、最快捷的手段,目前世界上80%的蛋白质新结构靠它来测定,许多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正是借助这种技术实现了研究中的重大突破。“中国需要‘光源’!”在上海光源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江绵恒的带领下,国内科研、设备、设计、制造等300多家单位团结协作、协同创新、自主研发,突破近百项关键技术,终于顺利完成了这一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牢牢占据着世界同类装置中第一梯队的位置,用户数量和成果产出也都超过了同类同行建成同期的水平。通过上海光源的建设,还形成了若干新的技术生长点,直接带动了我国高性能加速器、先进电工技术、超高真空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
  上海光源建成后,立即开始了高水平、高强度的开放运行。作为国家大型科学研究平台,上海光源每年运行超过6500小时,其中实验供光约5500小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正随着时间推进不断显现,已经成为多个学科领域前沿研究和高技术研发不可或缺的实验平台。上海应用物理所所长、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说,从2009年5月6日正式开放以来,上海光源已经为来自278家单位的5500位用户提供了实验研究平台,他们发表的期刊论文约800篇,其中20篇发表在《自然》、《科学》和《细胞》等国际顶尖刊物上。
  在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上海光源高性能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一经投入使用,便立即改变了我国结构生物学家以往主要依赖国外装置的局面。对于与重要流行病毒相关的蛋白质结构测定等特殊研究课题,上海光源更是不可或缺乃至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这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组在全世界率先解析了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典型毒株血凝素和神经氨酸苷酶的晶体结构,为预防和控制其进一步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技术开发领域,上海光源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有27家企业利用上海光源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涉及制药、化工、材料、技术鉴定等行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效益,多家公司已把利用上海光源平台开展研发作为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位于张江的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从上海光源获得多套具有药物研发价值的蛋白质晶体衍射数据,得到客户的高度评价,因此,还获得了美国知名制药公司赛普拉科(Sepracor)颁发的“最佳表现奖”。
  对上海光源而言,光束线站的数目越多,越能充分发挥上海光源的利用效率,目前上海光源后续工程建设正按计划实施、推进。上海光源首批7条光束线站建成后,国家通过其它专项先后启动了8条线站的建设。“十二五”期间,上海光源还将建设16条性能优异的新光束线站,配套离线的材料准备、测试等实验辅助系统及用户数据中心,全面提升多科学平台能力。
  赵振堂说,上海光源后续建设完成后,用户数量将逾万,对我国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与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极大地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他表示,将以上海光源为依托,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光子科学研究基地,支撑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科学前沿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发上做出原始创新成果,为提高中国科技核心竞争力做出新的贡献。 


http://pudongnews.eastday.com/qxxc/node39/node43/node75/u1a14083.html

 

(上海光源信息员汪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