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0日上午,我国迄今最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广东省东莞市开工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出席开工奠基仪式。
刘延东在奠基仪式上说,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全会强调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技、文化战线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刘延东指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撑,对提升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优化我国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技基础能力的战略举措。要着眼长远,科学组织,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科学原理的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创新,加强工程质量控制和过程管理。要集聚一批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开展跨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拓展高层次国际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建成具有集聚效应的国家科研基地。要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培养凝聚海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和工程建设管理人才,不断提升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出席奠基仪式并讲话,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广东省副省长宋海等有关领导出席奠基仪式,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主持奠基仪式。
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选址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预计2018年完成建设,总投资16.7亿元。建设单位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建设队伍汇聚了我国老中青三代杰出科学和技术人才,高峰时期将达到约600人。
据了解,中子穿透能力强,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后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台散裂中子源,并跻身世界四大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行列,为物质、生命、材料、资源环境和先进能源等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高技术研发以及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一种先进、不可替代的研究工具和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视频链接http://www.ihep.cas.cn/xwdt/cmsm/201110/t20111024_3383865.html
白春礼:在散裂中子源工程奠基开工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刘延东国务委员、汪洋书记、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相聚在东莞市大朗镇松山湖畔,隆重举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奠基仪式,在著名的荔枝之乡,共同见证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奠基的重要的历史时刻。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散裂中子源建设的各位领导和相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全体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10年,将是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和新秩序加快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强烈呼唤科技的重大创新突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为我国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是承担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主要力量,目前正在运行、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占全国的大部分,这些设施为国家与区域各类创新单元以及国内外各用户群体提供科研支撑服务,对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散裂中子源工程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作为建国以来规模和投资最大的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工程的建设,是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抢占未来经济、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施我院“知识创新工程2020”的第一年,这一年也成为了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的重要起点。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投资建设的散裂中子源工程,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台散裂中子源,并跻身世界四大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行列。作为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利器,散裂中子源将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化工、物理,资源环境,先进能源等领域的研究和相关高新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手段,促进我国在重要前沿研究领域实现新突破,为多学科研究在国际上取得一流的创新性成果提供重要的技术条件保障。
散裂中子源不仅对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院省合作”的重中之重。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一个是科技“国家队”,一个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双方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共建散裂中子源和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有利于优化科研设施在全国的布局,增强我国南方经济强省的科研创新能力,对于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广东省、东莞市政府和各级部门自散裂中子源项目立项以来,在选址、征地、地质勘探、“七通一平”及辅助设施、专用道路建设、预制研究、住宅建设、人员落户和当地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得散裂中子源各项工作日前进展顺利。在此,对你们长期的支持与合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请一如既往地支持散裂中子源的建设!
最后,希望散裂中子源项目组能够认真学习和借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和发挥所有建设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精益求精,共克难关,努力把散裂中子源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型多学科研究平台。
预祝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散裂中子源背景资料
散裂中子源:用中子看物质微观世界的工具
X射线能“拍摄”人体的医学影像,而在材料学、化学、生命科学、医药等领域,科学家们更希望有一种高亮度的“中子源”,能像X射线一样拍摄到材料的微观结构。散裂中子源就是一个利用中子来探索微观世界的工具。
中子散射成为研究物质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理想探针之一
中子和X射线都是人类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有力手段,自查德威克1932年发现中子后,中子及中子散射的应用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由于中子不带电、具有磁矩、穿透性强,能分辨轻元素、同位素和近邻元素以及具有非破坏性,使得中子散射成为研究物质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理想探针之一,是多学科研究中探测物质微观结构和原子运动的强有力手段。当一束中子入射到所研究的对象上时,与研究材料中的原子核或磁矩发生相互作用,被散射出来,通过测量散射出来的中子能量和动量的变化,可以获取在原子、分子尺度上各种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运动规律,告诉人们原子、分子在哪里,原子、分子在做什么,这种研究手段就叫中子散射技术。
同步辐射和中子散射优势互补
同步辐射产生的高亮度X射线,主要与原子外围的电子云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探知物质的微观信息;而中子是电中性的,它与电子云基本不发生相互作用,而主要与物质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因此,作为探测微观结构的两种主要探针,同步辐射和中子散射看到的正好是物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这种优势互补,已经被许多学科用来准确地研究物质中原子的位置、排列、运动和相互作用等。
散裂中子源与反应堆中子源各具特色
散裂中子源是由加速器提供的高能质子轰击重金属靶而产生中子的大科学装置,通过原子的核内级联和核外级联等复杂的核反应,每个高能质子可产生20~40个中子。它与反应堆中子源两者各具特色,相互补充,为我国中子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世界上正在运行的脉冲式散裂中子源
世界上正在运行的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主要有英国的ISIS、美国的SNS和日本的J-PARC。
英国卢瑟福实验室的ISIS能产生通量为8*1015cm-2s-1的脉冲中子,其脉冲中子通量已高出通量最高的反应堆近一个量级。通过升级改造,ISIS将把质子加速器束流功率从160kW提高到240kW,同时正在建设第二靶站。
在美国,以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为主的六大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携手合建了一台设计束流功率为1.4MW的散裂中子源SNS,它提供的脉冲中子通量高达1017cm-2s-1,项目总投资高达14亿美元。
在日本,日本原子能研究所与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合建了强流质子加速器研究联合装置J-PARC,工程总投资约18亿美元,其中一台3GeV的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将提供设计束流功率为1MW的质子束流用于驱动散裂中子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系统构成
我国的散裂中子源项目主要建设1台80MeV负氢离子直线加速器、1台1.6GeV快循环质子同步加速器、2条束流输运线、1个靶站、3台谱仪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土建工程。
下图给出了中国散裂中子源系统构成示意图。离子源产生的负氢离子束流,通过射频四极加速器(RFQ)聚束和加速后,由漂移管直线加速器(DTL)把束流能量进一步提高到80MeV,负氢离子经剥离后注入到快循环同步加速器(RCS)中,使束流达到最后能量1.6GeV。从RCS引出的高能质子束流经传输线打向钨靶,在靶上产生的散裂中子经慢化,再通过中子导管引向谱仪,供用户开展实验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用户
根据国内用户调查,目前已确定的首批用户包括中国科学院下属的9个研究所的70多个研究组以及科学院外22所大学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30多个研究组。除上述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外,中子散射在工程和工业方面的应用需求也非常大。我国在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科学、聚合物和软物质、地球科学、机械加工工业、核物理、质子成像和医学应用等领域内拥有较强的研究队伍和较好的研究基础,他们都将是CSNS的潜在用户。
根据国家科技发展需要,预计将在广东东莞建设成一个以散裂中子源为主的,包括多个大科学装置的大型科学研究基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做出大的贡献。
中国散裂中子源落户东莞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将散裂中子源落户广东省,其主要战略考虑是优化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布局,将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方面的雄厚实力与珠三角地区强劲的经济实力相结合,推动南方各省在大科学装置上开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以及高技术研发的水平,促进经济转型。
2007年2月,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暨广东东莞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合作备忘录》,广东省作为散裂中子源的共建部门,共同参与建设。
散裂中子源建在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广东省人民政府首期提供400亩装置用地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生活用地及七通一平条件,同时广东省和东莞市人民政府在项目建设期间共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及广东东莞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提供配套建设资金5亿元,用于配套设施、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引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