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3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科学中心
上海大科学中心简介
时间 : 2016-01-19     

上海大科学中心是基于上海光源和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上海)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筹建的非法人实体研究机构,以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微系统所等中科院上海地区拥有依托上海光源建设相关研究设施的单位为参与单位。 

一、战略任务和目标 

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发挥上海光源、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以及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等设施的“1+1>2”交叉集成作用,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清洁能源科学为研究重点,推动设施建设运行与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为前沿科学技术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基础瓶颈问题等国家战略需求提供长期、关键的源头创新支撑,成为重大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以上海应物所和上海生科院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为核心,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整合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创新要素,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释放科技机构和人才创新活力,成为高效开放共享、高质量创新服务的大科学研究中心,并为下一步国家实验室建设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二、定位和主线 

上海大科学研究中心属于四类机构布局数理科学领域中的物理与交叉方向。主要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集国家重大科技目标为主线,重点解决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清洁能源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成为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技术研发的大型开放式研究基地。其功能定位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国家基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二是支撑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平台,三是聚焦前沿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开放式基地,四是顶尖创新人才汇聚的高地,五是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 

三、拟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 

以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多维多尺度成像、能源高效转化、先进加速器、光子科学、材料基础科学等六大领域为重要研究领域,预期在染色体结构紊乱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重要代谢和免疫疾病相关膜蛋白的动态结构机制、微观自旋电子结构,低能耗电子器件发展、X射线光学技术、加速器新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四、组织架构 

2014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发文启动上海大科学中心筹建。大科学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并设立科技委员会和用户委员会。大科学中心筹建期,由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和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任筹建组正副组长。 

上海大科学中心按照设计、建设、技术研发和工程组织团队、专业化的技术支撑和运行服务团队以及国内外高水平、多学科研究团队等三类组建技术研发部、设施运维部、科学研究部以及综合管理部。

中国科学院上海大科学研究中心组织架构图 

设施运维部:主要负责大科学装置和设施的运行维护,提供高效、稳定、良好运行的开放平台,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技术支撑和运行队伍。 

技术研发部:负责设计、建设大科学装置,创新和研发依托大科学装置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先进实验方法,与国内高水平研究团队协同发展先进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形成装置-方法-研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研发团队。目前下设有先进加速器、光子科学和成像技术三个部门,分别设有先进光源、新原理新技术、应用型加速器、先进实验方法学、X射线光学技术、同步辐射成像、原子分子影像、荧光超分辨成像等八个研究组和实验室。 

科学研究部:负责开展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国际一流的重大前沿研究和综合交叉前沿研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社会和经济转型发展要求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实现原始性创新和突破。目前下设有生命、物质、能源三个部门,分别设有染色体的多尺度结构解析、跨膜动态生物过程、非编码R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实验表征与测量、理论技术与模拟、材料合成与成长、凝聚态物理、太阳能高效利用、碳能源转化、新能源电池等十个研究组和实验室。  

综合管理部:协助中心主任负责大科学装置运行开放、大科学装置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技术管理,负责大科学装置项目所特有的计划进度、经费管理、质量控制的“三要素”的全过程管理,同时兼行中心办公室职责,协调与依托单位的职能管理接口,确保中心的日常运行。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4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010-6859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