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30日 星期

用户成果|快速蒸发下有机分子诱导形成漏斗状NaCl晶体促进微纳塑料降解
时间 : 2025-03-25     
近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石国升研究员团队在纳米科技领域期刊《Nano Letters》上发表题为“Organic Molecules Induce the Formation of Hopper-Like NaCl Crystals under Rapid Evaporation As Microcatalytic Reactors To Facilitate Micro/Nanoplastic Degradation”的研究论文。

我们日常吃的食盐,氯化钠(NaCl),是最常见的离子晶体,通常在自然蒸发过程中呈现出立方晶体结构。该工作报告了在快速蒸发环境和有机分子的协助下,NaCl在金属表面生长为漏斗状晶体,可以作为一种微型反应器实现微塑料高效降解回用。

1 实验过程示意图 

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漏斗状NaCl晶体的生长归因于有机分子交替在{100}{110}晶面之间进行吸附抑制生长而不是影响单一晶面。

2 漏斗状NaCl晶体生长机理

基于生长机制的理解,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叶秀深研究员团队合作成功在青海高原地区天然盐湖中也发现了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漏斗状NaCl晶体,同时在实验室实现了公斤级晶体的制备。该漏斗状NaCl晶体作为微型催化反应器,可以高效的促进微塑料降解资源化,聚苯乙烯微塑料降解温度从400 ℃大幅降低至275 ℃,液体产物中苯乙烯收率达到91.72 %。结合原位红外测试结果和该团队水合离子作用研究基础,催化降解机理可以归因于盐中的Na离子与PS中的芳香环之间的阳离子作用,其减少了PS自由基的电子密度,降低了PS自由基的生成能垒,此外,在漏斗状NaCl晶体阶梯生长的凹陷内部,暴露出更多具有高Na离子密度的{110}晶面,进一步增强了阳离子作用,更有利于微塑料的分解。


3 漏斗状NaCl晶体的PS降解和放大实验

考虑到NaCl晶体的低廉成本以及漏斗状晶体易于大批量制备,其为微塑料的高效降解提供了一种环保、低碳、绿色和经济的催化反应器,有望解决日益严峻的微/纳塑料环境污染问题。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BL01B线站为NaCl晶体的原位红外研究(变温及时间分辨红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机时支持。通过检测甲醇C-O基团在~1050 cm-1处的伸缩振动峰值强度来研究甲醇的挥发速率;通过检测不同温度下聚苯乙烯苯环C-H 基团在1450 cm-1C=C基团在1660 cm-1处的吸收峰强度和峰位的偏移来研究聚苯乙烯的降解反应。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4c05632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4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010-68597929